中文

400-027-6969

企业出海遇人才瓶颈?猎头带你破解国际化用人困局
发布日期:2025.11.04
当下中国企业出海已从产品输出升级为“技术标准+数字生态+文化符号”的立体出海矩阵,而人才作为战略落地的核心,往往成为出海进程中的“卡脖子”环节。很多企业在海外人才招聘时反复踩坑,究竟该如何借助猎头力量破局?本文结合500家出海企业的用人服务经验,为您解答。

一、企业出海招聘,HR自己招和找猎头的边界在哪里?
并非所有海外招聘都需要猎头,但以下三种场景下,猎头的价值远大于企业自招:(1)需求紧急且核心,比如海外分公司负责人、区域销售总监等关键岗位,直接影响市场开拓进度,猎头的人才储备能缩短招聘周期;
(2)目标人才具备稀缺性,像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海外技术专家、跨境电商的本地化运营人才,这类人才往往不活跃于公开招聘平台;
(3)企业缺乏本地化招聘能力,对海外法规、薪酬体系和人才市场一无所知时,猎头能规避合规风险。
而当用人需求不紧急、岗位通用性强(如基础行政岗),或企业已搭建成熟的海外招聘团队时,可优先考虑自招。但要注意,切勿为节省成本让国内HR兼任海外招聘,这种方式极易因不熟悉当地习俗和法规贻误战机。
二、为什么说“海外招聘=本地化招聘”,猎头在其中能做什么?
企业出海的核心是“本地化生存”,人才本地化是关键抓手——某母婴品牌曾因误用国内猎头招募东南亚运营岗,导致候选人履历造假而延误项目,根源就在于缺乏本地化人才验证能力。专业猎头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:
(1)渠道本地化,比如在日本用Dota、リクルートエージェント,在德国用Xing、Stepstone等本地招聘网站,这些资源是国内HR难以触及的;
(2)背景调查本地化,通过当地人脉核实候选人工作履历、薪资真实性,避免“面霸”陷阱;
(3)需求解读本地化,将企业的国内岗位要求转化为符合当地人才认知的职位描述,比如把“狼性文化”转化为海外人才认可的“目标导向”。
三、海外岗位谈薪经常卡壳,猎头能帮企业解决吗?
完全可以,且这是猎头的核心价值之一。海外谈薪的难点在于“信息不对称”——国内企业往往不了解当地的薪酬结构,比如德国的“十三薪”、东南亚的“岗位津贴”等。
猎头会基于目标市场的行业数据,提供“薪酬全景方案”:不仅包括基本工资,还涵盖奖金机制、社保福利、个税优化建议等。以亚太区域采购总监岗位为例,2024年薪资范围已达150-200万元,预期涨幅20%,猎头会据此帮企业制定既具竞争力又符合成本预算的方案,同时调和双方预期,比如用“绩效奖金+股权激励”替代固定薪资争议,促成合作。
四、除了“找人”,猎头在企业出海人才战略中还有什么价值?
优秀的猎头早已超越“招聘执行者”角色,成为“海外人才战略顾问”。比如在企业进入新市场前,猎头可提供“人才地图”服务,分析当地核心人才分布、竞争对手的用人策略,帮企业预判人才缺口;在团队搭建初期,协助设计组织架构,明确各岗位的权责边界;在海外业务稳定后,提供人才保留方案,比如针对外籍核心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路径,降低流失率。
某跨境电商企业开拓巴西市场时,猎头不仅帮其招到本地运营总监,还提前预警了“当地员工重视家庭,周末不加班”的文化差异,建议调整工作制度,避免了团队矛盾。
企业出海的本质是人才的全球化竞争,猎头的价值不仅是“精准找人”,更是帮企业跨越文化鸿沟、规避合规风险、搭建可持续的人才体系。选对猎头、用对方法,才能让人才成为出海路上的“加速器”而非“绊脚石”。
 
相关标签: 求职 招聘 企业出海
推荐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