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十五五”规划中,“量子科技”被置于未来产业的首位。此前,联合国大会已将2025年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“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”(IYQ)。这一系列信号表明,在全球范围内,量子计算、量子通信、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正加速崛起,成为决定国家科技主权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。与之相伴的是,一场围绕量子算法工程师、量子硬件专家、量子纠错编码开发者等核心岗位的全球人才争夺战,已全面拉开帷幕。
一、行业现状:爆发式增长催生人才缺口与结构性失衡
2025年,量子科技行业正经历着从“学院派”向“产业派”的深刻转型。这一转型背后,带来的人才缺口极为庞大。据量子技术市场数据提供商The Quantum Insider预测,到2030年,量子计算领域将创造约25万个新岗位;而到2035年,这一数字将飙升至84万个。然而,由于量子科技所需人才具有跨学科、高精尖的特殊性,核心人才可划分为“基础研究型、技术开发型、场景落地型”三大类别,每一类都面临着显著的人才缺口,人才结构性失衡也成为招聘过程中的核心痛点。
二、人才需求画像:技术壁垒高筑下的“三维稀缺性”
(1)基础研究型人才:供给不足
这类人才聚焦于量子力学理论、量子算法设计等核心领域,是技术突破的“根基”。但目前供给端明显滞后,国内开设相关学科的高校数量稀少,博士毕业生数量有限。而且,这些博士毕业生中有较高比例选择留校继续深造或出国发展,真正进入产业界的人才极为稀缺。
(2)技术开发型人才:复合型难寻
技术开发型人才负责将量子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,对“跨界能力”要求高。他们既需要掌握量子领域的专业知识,又要具备传统工程技术能力。以“量子芯片研发工程师”为例,除了要精通量子阱、超导电路等专业知识外,还需具备半导体芯片设计、光刻工艺等工程经验。这种“跨学科门槛”导致了人才的“中间断层”,使得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寻访招聘。
(3)场景落地型人才:外招难度极大
随着量子科技在金融、医疗、密码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加速,场景落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崛起,核心岗位包括量子技术解决方案顾问、行业应用产品经理等。这类人才不需要深耕量子理论,但必须具备“量子技术认知+行业实践经验”的双重能力。例如,金融领域的量子应用人才,既要了解量子加密算法,同时需要熟悉银行业务流程和数据安全规范。目前,这类人才几乎完全依赖企业“内部培养”,外部招聘难度极大。
三、破局之道:创新招聘与人才发展战略
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形势,领先的量子科技机构纷纷采取超越传统的策略,进行前瞻性的人才布局。
(1)深度渗透学术界,从源头锁定人才
量子科技企业或直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,或借助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的力量,与顶尖大学建立紧密联系。例如,IBM、谷歌与微软等科技巨头率先行动,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、设立博士后工作站、赞助学生竞赛和奖学金项目等方式,直接从“人才源头”建立联系,为未来的人才做储备。
(2)重视现有人才的“转化”与“培养”
企业从内部优秀的软硬件工程师中选拔有潜力的顶尖人才,为他们提供系统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培训,将其“转化”为量子工程师。比如,IBM就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才库,以满足企业对量子人才的需求。
(3)构建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人才网络
国内量子科技企业在全力开拓海外市场、角逐全球资源的同时,一方面与本土高校、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,打造稳固的本地人才供应链;另一方面通过布局全球研发中心,依托地域优势吸引海外高端人才,形成内外联动的人才布局。
四、未来展望:人才竞争,本质是生态竞争
量子科技的发展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。量子科技的招聘战场,清晰地反映出这个行业的高度、难度与速度。它并非一场简单的人力资源交易,而是一场关乎技术路线选择、商业未来走向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“卡位”之战。对于志在量子科技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和国家而言,只有赢得人才,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,赢得未来。
若您正在布局量子科技领域的人才招聘,或受困于技术人才紧缺、团队扩建压力、组织升级难题,欢迎即刻联系聘达人(邮箱:hz@pdr.com)。我们深耕高科技企业人才服务20年,沉淀了丰厚的行业经验与优质人才资源,将凭借专业的人才服务能力与深刻的行业洞察,助力企业加速发展、聚才共赢,携手共创量子科技的崭新未来。